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有数据表明自西汉到1949年,中国人均GDP基本保持不变,这也造成了这一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秉承的是循环史观,日复一日、父子相承,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开始相信历史是进步的。[1]在不同轨迹的进步史观下,我们坚信发展和进步的真理。
发展是指明路灯还是幻象
进步史观呈现的社会意识即发展主义。所谓发展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的信念:[2]民族或国家或社会以某种方式(在某个地方)开始,然后成长或发展。不过,发展以后又怎么样呢?探讨的人并不多。什么是发展?为谁或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在发展?经济增长是否就等于改善了人们的福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社群所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
沃勒斯坦在《发展是指路明灯还是幻象》正面回应这一问题:获得“更多”,就是发展,这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是—切欲望的实现,是享乐与权势的结合,也可说是两者的熔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欲望。作为一个历史体系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使这些欲望在社会上首次合法化。“积累,再积累!”.....与1750年相比,1950年似乎有更多的地区获得“发展”,这并不是十多二十个国家“发展”了其“国家”经济的结果,而是因为这十多二十个国家占享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整体扩大及发展的主要成果。[3]
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史强调的是创造剩余,而非保留剩余,即在其扩张的期间,会导致人口的增多,增多的人口只是充当了低价劳动力来创造更多的剩余,以抵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扩张后带来的福利。[4]
原初丰裕社会
技术进步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所以,印象中石器时代的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应该是饥寒交迫、生活朝不保夕。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认为,石器时代并非如今天的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贫穷和不幸,而是一种“丰裕社会”:[5]我们总认为狩猎采集者是贫穷的,因为他们两手空空;或许我们更应认为,他们的一无所有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他们极端有限的物质财产,使他们摆脱对日常琐碎的光顾,可以尽享人生。”
这种“丰裕感”虽然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丰裕相比,但人们的温饱问题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便可解决在温饱,并且更为可贵的是人们的需求有限,容易满足。
贫穷不是“物产的多少”,反而是随着物产的丰盛,贫穷出现了。“贫穷是一种社会地位。它恰是文明的产物”。
在原初时代中,原始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松散联系,具有低度生产特征,人们生产目标有限,劳动强度低,可以相对自由地休息。但反观现代人搭上了飞速的时代列车,被时间表控制着,反而更加疲累。
原初社会的丰裕让我们对发展有新的反思,今天的社会该实现怎样的“丰裕”?
BirKim Copyright © 2011-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厦门猎头公司(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350200RL1108),邮箱:957489132@qq.com,客服:4000809881;
工信备案号:闽ICP备2022001179号-4;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