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应该高估自己还是低估自己呢?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正确评估自己不好吗?为何一定要高估或低估自己呢?
这是因为我们基本没有可能正确评估自己。
当你以为自己在正确评估自己时,你很可能已经在高估或低估自己了。
既然做不到正确评估自己,我们不如就根据需要,有意识地高估或低估下自己,这样反而更有可行性。
01
我们为何会高估自己?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每个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
无论年龄、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宗教背景,我们每个人都在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比普通人要强。
特别是在大多数主观的特质上,比如道德感、美德、包容度、容貌等等。
比如,一个偏激得几乎听不下一点不同意见的人,在参加调研测评时,也会选择“跟一般人相比更能包容不同的意见”。
再比如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熟练。
为什么我们会普遍高估自己呢?
这是因为我们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这就是社会心理学里著名的自我服务偏差。
已有很多实验证明,人们乐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或“合作的人不行”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这种高估自己的做法,能够激活与奖赏我们和愉悦相关的脑区,提高我们自我满意的程度。
特别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我们高估自己的倾向会更为明显:
1)高自尊倾向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高自尊倾向的人会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这就会带来明显的自我高估。
2)处于相互恭维的文化中
当我们处于一个相互恭维的组织或社会文化中时,也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美国是一个提倡个人主义和相互恭维的国家,因此一个真实水平跟中国人一样的美国人会更容易自我膨胀,认为自己的能力相较于这位中国人更突出。
3)在社会比较中处于相对优势
当一个人在所处的环境中,比其他人更有某些方面的优势时,也会过高地判断自己的能力。
比如,如果世界上其他人的身高都只有不到一米二,而你身高一米六,那么你就很容易以为自己很高,甚至以为自己是个巨人。
02
我们为何会低估自己?
虽然我们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但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低估自己的情况也会发生的,特别是以下三种条件:
1)自我效能感低或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人在过往受到不少打击与挫折,然后对自己完成某些事的能力产生了习惯性的自我怀疑,就会很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件明明有能力做的事,也会习惯性地退缩或害怕,嘴上经常说的就是“这个我不会”、“我做不来”。
2)处于批评和打压的文化中
处于相互恭维的文化中,会让一个人自我膨胀、高估自己的能力,但如果处于批评和打压的文化中,则会让一个人低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我们中国自古提倡的教育是严父式教育,也就是少表扬(甚至零表扬)多打压的教育模式。
对外讲究自谦,明明自己家孩子很出色,但要称之为“犬子”或“小儿”,明明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但要自称“拙作”。
这种文化下,一个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于低估。
3)在社会比较中处于相对劣势
当一个人在所处的团体或组织中,跟其他人相比处于劣势时,也会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一个一米八的人,如果在长人林立的NBA工作的话,他对自己身高的认知就会比一般人所认为的要矮。
03
何时该高估自己?
人既会高估自己,又会低估自己,那我们应该何时高估自己,何时低估自己呢?
既然进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高估自己的倾向,这就说明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选择高估自己,这么做肯定更有优势,否则我们的老祖宗就无法将高估自己的基因遗传给我们了。
特别是以下三种更依赖于信心和积极态度的情况,宁可高估也绝不低估自己。
1)有需要勇于争取的东西或目标
这些要争取的东西或目标往往高于你当前的能力,不要说低估自己了,哪怕你正常评估自己都会自信不足、不敢去争取。
比如,公司放出来一个内部竞聘的岗位,比你现在的职位高两级,虽然你也有竞聘的资格,但其他竞聘者的职位都至少比你高一级。
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就不太有自信去争取了?
这时你就要高估自己,敢于去竞聘,弄不好你竞聘时发挥好,就应聘上了。
2)面临有挑战的远期任务或目标
有挑战的远期任务或目标,往往周期长,而且中间会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挫折,比如创业成功就属于很典型的有挑战的远期目标。
这类任务或目标的实现,很多时候都要靠运气熬一熬才能渡过难关,需要一个人有强大的信心和持续的自我激励,才有一定的成功可能。
因此,这种情况下也要多多地高估自己(大部分创业成功的人看起来都挺自信的,就是这个原因),虽然高估自己不一定能成功,但不高估自己100%就会知难而退、中途放弃了。
3)习惯性低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假如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你习惯性低估自己的实际能力时,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多多高估下自己,因为你高估之后的能力也许才与你的实际相匹配。
判断能力是否被自我低估,你可以自问下面三个问题:
①我是否出身于一个以批评和打压式教育为主的家庭或社会文化中?
②我是否在一个非常优秀的组织中处于中下游的水平?
③是否经常有人跟我说我的某某能力很出色但我却不自知?
04
何时该低估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可以高估自己,因为这种做法会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带给我们愉悦的感觉。
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很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要适当地低估自己。
需要低估自己的情境主要有三种:
1)执行具体任务时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做“规划谬误”。
规划谬误现象讲的是:我们往往会低估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里提到过的一项研究显示:
一般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会比他们预计的“最现实”的时间晚三周,而会比他们预计的“最糟糕”的情况晚一周。
我自己上学时也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每到放假前我就会暗暗发誓这个假期要看完多少本书,做完多少套题以及掌握一个什么样的新技能。
但往往临到开学才发现,我连一本书都没看完,绝大部分计划中阅读的书,连封面的塑胶封膜都没撕开。
因此,在执行具体任务时,我们最好低估自己的能力,采取防御性的悲观预测。
这样我们才会在战术上重视起来,做更多准备、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确保任务的完成,而且一旦碰到问题,我们的抗挫折性也会更强。
像我现在就是严格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每周只给自己排最重要的少量几件事,并留出足够的弹性时间,以确保要事的完成。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发送关键词“周计划”获取这种要事第一、足够弹性的周计划模板。
2)总结经验或教训时
在总结经验或教训时,最好能适当地低估自己。
因为自我服务偏差的存在,我们自以为客观评估自己的时候,往往已经在高估自己了。
我们会将一些运气的因素归功在我们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上(所以同志们,成功学真的学不得哇),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或他人。
因此,总结经验或教训时有意识地低估自己,总结出的心得才能更贴合实际情况。
3)习惯性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假如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你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在面对一些不依赖信心而更依赖于实际水平的任务时,你就要有意识地低估下自己了,因为基于低估后的能力而做出的计划会更可行。
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在我们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老师提问时,有的小朋友每次都会抢着举手,但当老师点名让他回答时,却又会支支吾吾答不出来。
这种情况下,除了要适当低估自己的能力,还要注意提升元认知能力。
一个人之所以会高估自己、以为自己能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对任务完成标准与自己能力的匹配认识不清,这是元认知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05
小结
一般来讲,高估自己获得的机会比低估自己要多些,也相对更愉悦和主动。
因此,我们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高估自己的倾向,特别是在那些依赖信心和积极态度的事情上,更要刻意高估自己。
但这个也不是绝对的。
大量证据也表明,盲目高估自己、又缺乏同理心的人,往往会更不成功。
因此,在一些情境下我们也要适当低估自己:
◆在执行具体的任务时,要刻意低估下自己,即所谓的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这样才更有可能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要刻意低估自己以抵消自我服务偏差,从而提炼出真正有效的经验或教训。
文:YouCore(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YouCore,专注于个人核心通用能力的提升: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以及解决工作三年以上会碰到的实际问题,如缺乏深度思考、知识体系不完善、人际交往不顺利、晋升瓶颈等。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公众号,查看更多干货文章)
BirKim Copyright © 2011-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厦门猎头公司(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350200RL1108),邮箱:957489132@qq.com,客服:4000809881;
工信备案号:闽ICP备2022001179号-4;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