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职场人生

Working life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内资讯 - 职场人生

厦门猎头: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职场,总是越努力越绝望? 2022-03-30


救急不救穷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100块钱,对穷人的价值大,还是富人的价值大?


传统的回答是对穷人的价值大,因为穷人资产少,所以同样是100元的增量,穷人增加的比例更高。


这既是传统道德的基石,也是现代税收的理论依据。


今天我要请大家多想一步,穷人和富人拿到钱,分别会干什么呢?


穷人要么消费,要么存银行,顶多就是买个年化4个点的余额宝;而富人拿到钱,通常会拿来投资。


别急着骂我。并不是说穷人笨,不懂投资,而是因为投资通常要其他要素配合,比如商业信息、人脉关系、发展思维,富人永远占有优势。


穷人为什么会更穷,富人为什么会更富?原因有很多,眼界圈子、阶层固化,教育资源,等等,但在中国这个不缺机会的地方,必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钱在两种人手中的增值速度不同。


从这个角度讲,100元的边际效益,富人比穷人更高。


这里我说了一个“边际效益”的概念,“边际效益”是指“每新投入一份资源,而新获得的收益”。


而常规思维认为的“100元对穷人的价值高于富人”,用的是“总量思维”,它考虑的是“新获得的利益,占已拥有东西的比例”。


大部分人都喜欢用“总量”思考问题,结果就是富人已经拥有的太多,所以要“劫富济贫”,必须给富人加税,这个社会才能更公平。


但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人,都习惯用“边际”思考问题。结论就是:我才不关心富人已经拥有了多少,只要他们的效率更高,我就愿意把钱花在他们身上,所以要给富人减税,社会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


“边际思维”是一种“增量”思维,它考虑的是机会;“总量思维”是一种“存量”思维,它考虑的是现实。


把100元给穷人而不是富人,只有一种情况下才符合“边际效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这个人“穷得已经活不下去了”。这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救急不救穷”,表面上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实是做事的效率,翻译成今天的经济学观点:


把资源配套到效率最高的地方。


“边际思维”未必正确,人们宁愿一起穷,也不喜欢不公平的社会。但尝试用“边际”思考问题,你会得到一些老问题的新角度,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效率高,另一种效率低,请问这两种人谁更应该加班?


巧者劳,智者忧


有人这样形容加班的心情:凌晨一点半,我麻木地关上电脑,脱着疲倦地身子准备回家。助理们早就下班了,唯有总监的办公室,灯还亮着,老板还在跟他开会讨论……


其实加班这件事,最能体现“比你牛逼的人,比你还勤奋”,通常管理层加班的时间要超过一般员工,到了CEO这个级别,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励志文总喜欢把现象简单地变成观点来给读者“打鸡血”:为什么人家比你牛逼?因为他们比你还勤奋。


但在我看来,这个因果关系颠倒了,其实真正的逻辑是——因为他们比你牛逼,所以他们比你还勤奋。比如说:健身房里天天来报道的,都是身材好的;学校里成绩中下的同学,很多都是尝试过努力,但看不到效果而干脆放弃了。


我们通常认为,效率低的人才要加班,其实效率越高的人,越喜欢加班,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工作效率高,所以把时间用在工作上更划算。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把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才是成长的捷径。那些优秀员工的业绩是你的两倍,是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要不然,哼哼……


庄子曾经曰过:“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能干的人就让他多干,聪明的人,就让他多想,平庸的人,就让他一边玩儿去。


我估计很多人读到这儿打算开骂了,不是说“笨鸟先飞”吗?效率低还不比别人多加班,等着被老板炒鱿鱼吗?


当然不是,完成工作还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如何加班”。


排除审计、广告、法律、医生等等“加班等于正常工作”的行业,你首先更要搞清楚:你是因为效率不高而不得不加班呢?还是因为效率太高,工作承担得太多而加班呢?


如果是前者,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加班,才能提高“边际效益”;如果是后者,你也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来效率很高,可越加班,“边际效益”反而越低的情况。


这就是经济学中重要的课题——“边际效益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


不比时间比资源


“边际效益递减”是指你的每一份新增投入,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一个肚子很饿的人,吃第一个馒头最香,效用最大,第二、第三个就只是充饥的功能,效用开始减少,如果吃最后一个馒头时已经饱了,只是不想浪费,那效用就降到了零。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现象之一,生产性企业资源投入到一定程度,通常都会出现这个现象。


反之就是“边际效益递增”,这个现象在“学习”中很常见,因为学习中的练习一开始往往效果不大,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加速产生效果。


比如品酒,一开始,你感受到的只有酒精的刺激,好酒坏酒味道几乎没区别,这个阶段每次学习的“边际效益”都是非常低的;但通过大量的饮酒之后,你的舌头开始习惯酒精的刺激,你的味蕾渐渐能体会到酒的各种复杂的味道,每次学习品酒都会有新发现,此时的学习,就进入“边际效益递增”的阶段。


所以加班效率低不是问题,能不能让自己加班时间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增”,才是核心。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边际效益递增”呢?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最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增”现象——通信网络。


我们当年用微信,一开始就是好奇,摇一摇,或者有好友邀请,后来上面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关系后,才离不开它。


对于腾讯而言,微信一开始的推广投入还是很大的,但随着用的人越多,由于服务器一类的固定投入是不会变的,就会现边际成本(每新增一个用户的所花费的成本)递减,则“边际效益递增”。


但“边际效益递增”不可能无止境的继续下去,在腾讯早期推广QQ时,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流量太贵,而是买不起服务器,导致QQ常常掉线,用户体验很差。


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增”的前提——固定投入未饱和。当时的QQ服务器仅能支持一千多万用户,那么,一千万用户之前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增”,之后反而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想要继续“边际效益递增”,唯一的办法就是买服务器,这就是小马哥早期没钱时,最头疼的事。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边际效益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只是同一个经济现象在不同的资源投入期的不同反应:


假设生产某一个产品需要A、B两种资源要素时,A为厂房、设备、技术等“一次性固定投入”,B为原料、人力等“持续性可变投入”。


如果最佳产能的要素组合是投入100个A和100个B生产出100个产品,那么,在100个A投下去后,B的投入在从0到100的过程,属于“边际效益递增”期,但B在100之后,继续投入的话,就进入“边际效益递减”期。(这个解释其实不太严谨,但严谨的表述要用到数学公式,大家就随便听听吧。)


前面说过的100元钱的“边际效益”,穷人比起富人来说,缺少固定资源要素A(商业信息、人脉关系、发展思维)的投入,所以更有可能早早出现“边际效益递减”。


在工作中,资源要素A,相当于你之前在专业、思维、知识面等方面的教育投入,而资源要素B,相当于你的工作时间、专心程度等,需要持续投入的东西。


想要让加班出现“边际效益递增”,明面上比的是加班时间,实际比的是加班之外的资源要素A的临界值。


用要素B提升要素A


我亲戚家一个孩子,大学学的是材料力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工厂一线车间,同事大部分是职校生,但起薪基本差不多。而且因为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他一开始反而被师傅骂“没用的大学生”。


他也很郁闷:难道老子这几年的大学都白学了?


三年后,他的同事们纷纷成为高级技师,月薪从3000涨到6000,而他成为工艺工程师,月薪12000。


这三年,大家投入的“可变要素”B都是差不多的,同样要记录数据、写分析报告、同样要卖苦力跑腿,同样要挨老师傅的训。


不同的是资源要素A,这是学习时积累的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宏观的行业视角、还有行业人脉资源,这些东西就像一家工厂的厂房、机器设备、知识技术等等,要一次性先行巨额投入,还不能独立产生效益。


可一旦进入工作阶段,固定要素A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大部分职校生同事的A起点很低,很快就与B的投入达到了平衡水平,此后B的持续投入,就进入了“边际效益递减”状态,就是薪水涨不上去。


而他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让A的起点很高,在B持续投入三年后, 才能与A达成平衡,这三年里,他一直处于“边际效益递增”的阶段,从一线操作人员升级到工程师,薪水很快就涨上去了。


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从“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不变”,再到“边际效益递减”的过程,而拐点往往取决于一些需要提前大量投入的、你看不见的要素A。


职业发展中的固定要素A并不完全不变,特别是知识和思维,随着B的投入,A也会缓缓增长,使“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出现得更晚。


前面说的加班,就是加大要素B(时间)的投入,但低效率的原因其实是要素A的水平不高。


Right

BirKim Copyright © 2011-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厦门猎头公司(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350200RL1108),邮箱:957489132@qq.com,客服:4000809881;
工信备案号:闽ICP备2022001179号-4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37号

微信

QQ

0592-5186035
0592-5820761
1812072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