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求助≠瞎求助
你有没有碰到过下面的情况:
刚入职一家公司,你为了不被领导认为依赖性强、能力不足,因此碰到什么问题都自己憋着,绝不去麻烦领导,比如明明问下领导10分钟就能解决的事,自己硬是琢磨了好几天才处理完。
而跟你同时入职的另一个同事则相反,她碰到问题第一时间就去找领导。
几个月后,领导确实没认为你依赖性强,但同时跟你的关系也挺疏远的,认可你“work hard”,但同时也认为你不够“work smart”。
另一个同事你打心底里觉得能力不行,领导也有时说她独立性不够。但怪了,说归说,领导跟她的关系却很亲近,啥好事都愿意先想着她而不是你。
为何会出现这种跟我们预期不一致的情况呢?
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看下领导们是如何看待下属求助行为的。
有人向众多的各级管理者提问过下面这个问题:“你最想改变员工的什么行为来提高其绩效?”
得到的最多答案是“我希望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早点来寻求我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你可能真的低估了领导期待你来求助的意愿。
01 为何更该多向领导求助?
根据韦氏词典的定义,求助行为具备三大特点:
1)与解决具体的问题相关,尤其是个体遇到困难或面临困境的时候。
2)是一种人际互动行为,包含求助者和施助者两个主体。
3)是一种主动性行为,依赖于求助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求助行为三大特点中的前两项我们知道,求助行为至少能在问题解决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上产生作用。
1)多求助,解决问题会更高效
面对一个难题,你靠自己硬抗,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说,大概率还会导致任务延期或失败;但如果有领导帮助,就不一样了。
说个最近发生的小故事:
每家公司都有一位“铁面无私”的财务,我们公司也不例外。
和我们公司的财务同事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特别靠谱的人,但和其他所有的财务一样,他的口头禅是“走流程”。
因为工作职责要求他对支付的每一笔费用都非常清楚,所以我和他沟通会比较“吃力”,事无巨细都要介绍清楚,这样常常会影响我们前端业务开展的进度。
前几天我有个比较紧急的大额付款,如果走一般流程的话,估计要走个一星期;因为事情比较急,我就提前和领导打声招呼,拉个领导、财务和我的三人小群,流程明显快了很多,不到3天就搞定了。
很多时候你认为的难题,对领导来说,可能就只是打个招呼的小事而已。
以上只是领导简单参与事情的效果,更别提我们碰到更加困难的问题时,领导拥有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更多的资源给我们提供支持。
2)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有句俗语叫“朋友是麻烦出来的”,通过帮助的过程,双方的接触和了解会更多,也更容易进一步推动关系的加深。
大多数领导都有对外输出、影响他人的需求(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好为人师”),而主动求助行为就是让他感觉良好的不二法门。
本杰明·富兰克林讲过一句非常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话:“一个帮助过你的人,比一个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
因此,多向领导求助,不仅能让领导感觉良好,也会让领导愿意更多地帮助你。
而且通过求助行为,我们在职场中也会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提高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比如,你新进入了一个团队,碰到问题时不能向团队里的领导或者其他人求助,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
一旦这种情绪越来越多,你就很难融入团队了,最终甚至导致工作不开心,产生离职倾向。
基于上面解决问题和拉近关系这两点价值,我建议你多向领导求助。
既然要多向领导求助,那是不是随随便便去求助就可以了呢?
多求助不等于瞎求助,如果你求助的方式不对不但享受不到上面的两点好处,甚至还会招来领导的反感。
所以,我们在多求助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开下面的三个禁忌。
02 向领导求助的三个禁忌
什么叫求助?
求助就是要别人牺牲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你。
所以向领导求助,要多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注意求助的时机和场合。
不然要是一不小心犯了下面3个禁忌,你花再多的时间和努力可能也难以挽回领导对你的负面印象。
1)不在公开场合求助短时间内无法回答的高难度问题
我在这一点上踩过实坑。
我刚入职场的时候,被当时的领导分配负责一个全新的市场活动。
因为对市场活动开展完全没有头绪,恰好部门有一场临时会议,我就趁机在会议上请教领导这个活动应该怎么做。
我一问就点燃了领导的暴脾气,直接把我痛骂了一顿。
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导也没想好该怎么做。
在公开场合向领导求助短时间无法回答的高难度问题,无异于拆台。一旦她回答不上来,自然就会迁怒于你了。
2)不在领导工作非常忙或情绪负面的时候求助
求助时要多留心观察领导是否有空,心情是否舒畅。
如果领导正忙着,那么不管你的事情再紧急也要缓一缓,不然你就只能碰一鼻子灰了。
如果领导正处于情绪不佳的时候,那就更不能去求助了,否则很可能就是忙没被帮到,自己反而成了领导的出气筒了。